初春的北京,阳光透过体育馆的玻璃幕墙洒在光洁的木地板上,蒋叶非站在场边,目光追随着场上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,右手轻轻摩挲着胸前的裁判徽章,这个动作他保持了十五年,从青涩的二级裁判到如今国际赛场的“金哨”,每一次触碰都提醒着他肩上的责任。
“那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”回忆起2015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,蒋叶非的声音依然带着些许激动,“当我第一次穿着印有国旗的裁判服走进赛场,听到现场播报‘来自中国的裁判蒋叶非’时,手心全是汗。”
梦想的种子
蒋叶非与体育裁判的缘分始于大学时代,2008年,还是体育学院大三学生的他,偶然观摩了一场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,看台上,他被一位白发裁判的眼神所震撼——“那不是简单的审视,而是一种与运动员同频共振的专注”。
正是这个瞬间,让蒋叶非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专业裁判,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裁判知识,每天清晨六点就出现在操场,对照规则手册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动作,同学们笑他“走火入魔”,他却乐在其中:“每个规则背后都是对体育精神的理解,这比单纯追求成绩更有意义。”
首次执裁的考验
2015年的新加坡,湿热的气候让来自北方的蒋叶非颇感不适,更让他紧张的是,他负责的跳高项目有来自日本、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多名夺冠热门选手。
比赛进行到关键时刻,日本选手山田佑介在一次试跳后,现场电子显示屏出现争议判罚,蒋叶非立即要求回放录像,发现选手起跳时手部确有轻微触垫,按照规则,这属于犯规动作。
“当时日本教练情绪激动,用英语大声质疑。”蒋叶非回忆道,“我深吸一口气,用提前准备好的日语规则术语平静解释,当我说出‘このジャンプはファウルです’(这次跳跃犯规)时,教练愣住了,随后点头接受。”
这次经历让蒋叶非意识到,国际裁判不仅要精通规则,更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,回国后,他开始了语言学习之旅,如今已能使用英语、日语进行专业交流。
挫折中成长
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,2017年全国锦标赛上,蒋叶非的一次误判导致运动员与奖牌失之交臂,尽管赛后及时承认错误并道歉,但网络上的批评声仍如潮水般涌来。

“那段时间很难熬。”蒋叶非坦言,“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,但我的导师告诉我,优秀的裁判不是从不犯错,而是能从错误中学习。”

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反复观看比赛录像,总结出三十多条改进措施,这些笔记后来成为他培训年轻裁判的珍贵教材。“现在回想,正是那次挫折让我真正理解了裁判工作的重量。”
执裁哲学的升华
随着经验积累,蒋叶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执裁理念。“裁判不仅是规则的执行者,更是比赛的守护者,我们要在维护公平的同时,让运动员的最佳表现得以展现。”
在2019年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上,蒋叶非的这一理念得到完美体现,男子十项全能比赛中,一名巴西选手在跳远项目三次试跳均犯规,按照规则,该选手将在这个项目得零分,基本告别领奖台。
蒋叶非没有立即宣布结果,而是通过翻译与选手沟通,发现其起跳动作存在习惯性错误,利用项目间休息时间,他简要指出了问题所在,最终该选手在后续项目中发挥出色,奇迹般夺得铜牌。
“裁判的职责不仅是判定对错,更要促进运动发展,那个巴西选手后来给我发邮件,说这次经历改变了他对比赛的理解。”蒋叶非说。
传承与创新
蒋叶非除了继续执裁国际赛事,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裁判培养中,他开发的“情景模拟训练法”已被多个体育协会采用,通过创设各种突发状况,提升年轻裁判的应变能力。
“每次培训,我都会告诉新人:不要害怕第一次,我的第一次国际执裁充满挑战,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今天的我。”
在他的指导下,“裁判工作最大的魅力在于,你永远在学习。”蒋叶非说,“每场比赛都是新的挑战,每个运动员都在突破极限,作为裁判,我们必须与时俱进,既要坚守规则底线,又要理解运动发展的新趋势。”
去年,他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在裁判工作中的应用,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辅助判罚系统。“科技不是要取代裁判,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履行职责,这就像当年从手动计时到电子计时,是体育发展的必然。”
站在熟悉的体育场上,蒋叶非的目光依然专注,场上的年轻运动员们正在为下一个比赛刻苦训练,而他也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,裁判席上的哨声响起,那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个起点——对公平的追求永无止境,对成长的探索永远向前。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