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报讯) 十四岁的姜鑫瑞站在剑道上,身形尚显单薄,但手中的剑稳如磐石,护面之下,目光锐利,紧盯着对手的每一个细微动作,电光火石间,他果断出击,一个漂亮的弓步直刺,得分灯亮起!场边响起一阵掌声,这位来自某省队,已被视为中国击剑未来之星的少年,刚刚在一场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中,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,赛后,他脱下面罩,额上汗水晶莹,眼神却格外明亮。“每一次比赛,无论输赢,都让我更加自信。”姜鑫瑞的语气平静而笃定,“因为站在场上那一刻,你唯一能依靠的,就是自己。”

赛场:唯一的依靠是自己

击剑,被誉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是一项极度考验个人综合能力的运动,它不仅是速度、力量与技术的较量,更是智慧、耐心与强大心理的博弈,在长十四米、宽一点五米的剑道上,选手孤身一人,没有任何队友可以依赖,也没有教练能在耳边即时指导,每一次交锋,都在瞬息之间决定。

“当你戴上面罩,世界就安静了,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,还有剑刃破风的声音。”姜鑫瑞这样描述他的赛场感受,“裁判口令一下,所有的战术、所有的准备,都必须立刻由你自己执行,对手不会给你犹豫的时间,场外再多的指导,那一刻也传不到你心里,是的,场上只能靠自己,你必须独自判断、决策,并承担一切后果。”

这种极致的“孤独感”,正是击剑运动最核心的挑战,也是它塑造运动员强大内心的关键,姜鑫瑞的教练,一位培养出多位全国冠军的资深教头,对此深有感触:“我们常说要培养运动员的独立性,在击剑这项运动中,这种独立性不是选择,而是必须,姜鑫瑞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,他不仅在技术上刻苦,更注重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临场决策能力和抗压能力,他学会了在失分时迅速调整心态,在领先时保持冷静,这些都是‘靠自己’悟出来和在实战中练出来的,无比珍贵。”

蜕变:比赛是自信的熔炉

姜鑫瑞与击剑结缘于小学三年级,当时,体校教练到学校选材,他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被一眼看中,起初,只是觉得“拿着剑很帅”,但真正投入训练后,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枯燥。

“基本功训练是最难熬的,”他回忆道,“成千上万次地重复步伐、练习单一动作,手上磨出水泡,水泡破了结成茧,有时候会觉得特别无聊,也会怀疑自己。” 转折点发生在他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,首轮即遭淘汰,他形容那次经历“像被泼了一盆冷水”。“在场上完全懵了,平时练的东西好像都忘了,节奏被对手完全掌控。”

失败并未击垮他,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,他开始主动加练,反复观看比赛录像,研究对手,更重要的是,他学会了在每一次训练和模拟比赛中,有意识地模拟那种“只能靠自己”的赛场情境。

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砺自强

随着参赛次数增多,胜利开始眷顾这位努力的少年,从市比赛到省比赛,再到全国青少年赛事,奖牌和名次接踵而至,但在他看来,比奖牌更重要的,是内心世界的改变。

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砺自强

“赢下一场艰苦的比赛,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,你会真切地感受到,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回报,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验证。”姜鑫瑞说,“这种正向的反馈积累多了,自信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,比赛就像一块试金石,也是一座熔炉,它检验你的成色,也淬炼你的内心,我站在剑道上,不再会慌张,我相信自己的判断,相信自己的技术,这种自信,是比赛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。”

他的母亲也注意到了儿子的变化:“鑫瑞以前有点内向,不太敢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自己,练了击剑,特别是打了很多比赛之后,整个人变得开朗、沉稳了很多,遇到困难,他首先想的是自己怎么去解决,而不是依赖我们,我们很欣慰看到他的成长。”

剑指更高目标

姜鑫瑞在日常文化学习之外,保持着每周六天、每天四小时的高强度训练,他的生活轨迹简单而充实:学校、训练馆、家,三点一线,尽管辛苦,但他乐在其中。

对于未来,这位少年有着清晰的规划,短期目标是在接下来的全国性赛事中稳定发挥,争取入选国家青年队,更长远的梦想,则是代表中国站上世界大赛,乃至奥运会的舞台。

“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,会遇到更多、更强的对手。”姜鑫瑞坦言,眼中没有丝毫畏惧,只有期待,“但我享受这个过程,每一次挑战,都是一次让自己变得更强的机会,比赛教会我的自信和独立,会一直陪着我,去面对未来的任何困难。”

他的教练对他寄予厚望:“姜鑫瑞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剑客的潜质,他技术扎实,头脑灵活,最关键的是,他拥有超越年龄的心理素质和领悟力,他深刻理解‘场上只能靠自己’的真谛,并且将这种理解转化为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,只要他继续保持这份热爱和专注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,未来不可限量。”

夕阳的余晖洒在训练馆的剑道上,姜鑫瑞和队友们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,一天的训练即将结束,但他依然在反复练习着一个防守还击的动作,神情专注,一丝不苟,那柄轻巧的花剑,在他手中,仿佛已不仅是争夺胜负的器械,更是陪伴他成长、见证他锻造自信与独立的伙伴,在这条孤独而荣耀的剑道上,少年姜鑫瑞,正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,一步步书写着属于他的、充满希望的未来。